张绍华(右)讲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故事
张绍华(左)和重孙女一起看剪报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在市城区两相路兵工新城小区,96岁的抗战老兵张绍华,双手轻轻地抚摸着胸前的一枚枚纪念章,尽管耳朵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但他眼神清澈、精神矍铄。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这位有着80年党龄的老兵家中,聆听他讲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故事。
战火中加入了八路军
1929年,张绍华出生于山东省的一个贫苦家庭。1944年15岁那年,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赤诚,加入了八路军。由于当时他身材瘦小,被分配在鲁南军区后勤部第一兵工厂,从此与兵工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弹药制作过程很危险,加上当时生产条件不足,设备简陋,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事故。”谈及当时的生产情景,张绍华仍记忆犹新。他当时所在的兵工厂承担着手榴弹、枪榴弹、地雷、拉雷、手雷制造等重要任务,是保障前线作战的“弹药库”。
制造火药和爆炸装置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有生命危险。他回忆说,危险性最大的是造手榴弹,填充装配火药、雷管,加上拉绳,全是手工作业,尤其是雷管装配,需要挤压按实,稍不留神,就会引起爆炸。但那个时候他们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脑子里装的全是任务,不讲任何条件。有的战友在操作中不慎被炸伤甚至牺牲,其他战友立马接上继续干。来了紧急任务,常常一干就是几天几夜,连饭都忘了吃。在极为艰苦且危险的环境下,张绍华和战友们坚守岗位,为抗日武装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当年的抗战生涯,虽然很苦,但也练就了我坚强的意志。”聊起那段历史,这位有着80年党龄的老党员不禁热泪盈眶。作为一位抗日老兵,张绍华对战胜法西斯侵略者,是发自肺腑的自豪与骄傲,看着如今的幸福生活,他满怀欣慰与满足。
在鬼子眼皮子底下做武器
提及父亲的经历,儿子张永庆眼眶湿润:“父亲很少主动讲战场上的事,但偶尔问起他,他总会提起当年在兵工厂与战友一起制作手榴弹、地雷的一些事。”
“那时兵工厂的条件极其艰苦,缺原料、少劳力、无技术,造子弹、手榴弹、地雷用的是最原始的技术。”张永庆转述父亲的回忆,他们把捡来的废弹壳经手工加工,重新装药、装配底火并加上弹头,造出新的子弹,虽说这样的子弹质量相对较差,但照样能够消灭敌人。
有一次,张绍华正在生产线工作,一名战友在操作时不慎引燃了火药,大家都吓呆了,他本能地呼喊“快跑”,并在逃跑途中将拉雷附近的炸药踢开,避免连环爆炸。结果一声巨响后,战友们都及时逃出,他却被埋在了废墟中,被发现时满身尘土。那次事故,由于他呼喊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从此他的双耳几乎失聪。
“在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做武器弹药谈何容易!但困难再多,咱也必须想办法打鬼子啊。”张绍华说,兵工厂看似后方但如同战场,都是与死神同处。战争期间,每当部队转移,兵工厂同样冒着敌人的炮火,紧急随部队转移,不时遭到敌机袭击。
当记者问及当时是否害怕时,张绍华摆了摆手,声音低沉而坚定:“大家只要一想到能为前方战士制造更多弹药打鬼子,能为赢得战斗胜利增添一份保障,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抗日战争以来山东地区发生的历次战役,用的武器和弹药大部分都是我们制造的。”老人充满自豪地说,“虽然我们不拿枪,但也一样在跟鬼子作斗争!”
由于表现突出,1945年,在入伍的第二年,张绍华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岁月里坚守初心本色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张绍华随部队转战南北。1955年他前往前苏联某兵工厂学习,后进入太原763厂,1972年回到南召云阳向东厂做三线建设工作。几十年与枪炮弹药打交道,他是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
战争年代的经历让张绍华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他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张永庆回忆:“父亲一辈子节俭,衣服破了补补再穿,吃饭也从不浪费一粒米。他总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幸福了’。”
张绍华的家中,陈设简单却整洁。家里摆放整齐的纪念章和泛黄的战友合影,是他最珍视的物件。获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无声诉说着这位老兵的不平凡人生。
“父亲常说,是党培养了他,他要一辈子跟党走。”张永庆感慨道:“他工作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
采访中,张绍华说:“今年我96岁了,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未来。希望年轻人能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先烈。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牺牲和努力,年轻人要把他们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采访结束时,张绍华坚持要送记者到门口。在老伴的搀扶下,他缓缓举起右手挥手道别。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老兵,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而他用一生守护的和平与安康,正像此刻洒满房间的阳光,温暖而恒久。
全媒体记者 张玲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杨东梅 终审:王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