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孙延明 刘晓璐 王晶 何丹丹 席晓宇
第五站:在康巴诺尔湿地公园等地采风
7月的风掠过坝上草原,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湖心岛一片喧腾。7月24日,细雨如丝般飘落,近万只遗鸥将水面铺染成流动的银白。刚刚放归的那几只小遗鸥在低空盘旋,它们的身影与同伴交叠……采风车队雨中打卡“中国遗鸥之乡”坝上康保,一场绿色对话将在这里收官。
当采风车队护送生态瓶将官厅湖的水汇入康巴诺尔湖,“两湖牵手”泛起圈圈涟漪奔向远方。今年是康保建县100周年,这座曾因生态退化而沉寂的坝上小城,正以遗鸥为笔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史诗。
遗鸥栖息 康保名片
“起飞吧!”康保县遗鸥保护协会会长麻喜荣的声音带着几分不舍,却也充满期待。5只伤愈的小遗鸥似乎听懂了这声指令,在志愿者和采风队员的注视下抖了抖翅膀游向远方,它们回归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和水域。望着它们远去的身影,麻喜荣说:“这几只小家伙之前因为受伤体弱,在救助站待了些日子,是时候让它们回家了。”麻喜荣告诉记者,目前康保县遗鸥数量已经达到9128只,今年繁殖小遗鸥7000多只。
遗鸥,名字寓意“被遗忘的鸟”,是世界濒危候鸟中的珍稀物种。它们对栖息地的选择近乎苛刻——只愿在干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岛上生育后代,因此被称为高原上“最脆弱的鸟类”。
2014年,当第一批遗鸥种群出现在康巴诺尔湿地时,康保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生态信号。当时的湿地面积仅2745亩,水面萎缩,生物多样性丧失。到2023年,湿地面积奇迹般恢复到5500亩,其中水面面积达3300亩,形成了物种丰富、鸟类众多的湿地生态系统。2017年6月2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将“中国遗鸥之乡”牌匾授予康保县,当时全球遗鸥数量仅1.2万只,康保境内就有6500只。如今,9000多只遗鸥选择在此栖息,占全球种群比例突破60%。
康巴诺尔国家湿地不仅是“鸟类天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每次欣赏到湖面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我们都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与脆弱。守护地球多样美,用实际行动呵护这片净水,让未来继续享受来自天地间的馈赠,美丽康保一直在努力。
绿色革命 康保蝶变
遗鸥的回归只是康保生态蝶变的序章,依托张家口及承德坝上地区植树造林项目,康保县逐渐形成了“一村带一路,乡间一片网”的绿化格局,到2023年累计实施张承造林项目4.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5万亩、补植补造1万亩,覆盖全县14个乡镇130多个行政村。
2023年,康保县再实施营造林任务6.3万亩,其中低质低效林改造1万亩,封育管护1万亩,营林4万亩,精准提升0.3万亩,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狍子奔跑、沙狐出没、猪獾进院”的景象开始出现在康保人的日常视野中。
2025年,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入选河北省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据初步统计,公园共有野生植物140种,鸟类22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遗鸥、黑鹳、东方白鹳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天鹅、大天鹅、灰鹤等37种,每年迁徙和在此繁殖10多万只,遗鸥数量达9000多只。这里不仅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众多珍稀动植物栖息的家园。
蓝天白云下,绿草如茵,一幅幅水草丰美的自然画卷徐徐展开。康保县的草原湿地不仅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更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所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滩一水,直接影响着京津冀的大气环境及水源安全。
绿色发展 康保振兴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样的稀罕事,就藏在康保县张纪镇的生态循环智慧农业示范园区。“一大早,张家口市区的老客户就直接过来,拉走500多斤鲈鱼。”康保智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负责人王鑫刚把客户送出门,手里还攥着刚清点完的单子,转身就抄起鱼食往鱼缸处走,“他可是我们的常客,一周来两回,我们的鱼卖得特别好。”话音刚落,王鑫随手舀了瓢鱼食撒进去,缸里的鱼立马欢腾起来,甩尾、跳跃,溅起的水花里满是活力。
张家口坝上地区向来干旱少雨,水产养殖本是“先天不足”,可这儿的水产品却能打出名气,秘诀就在这大棚里。王鑫带记者走进设施大棚,一眼望去,直径6米、高1.45米的圆柱形金属养鱼缸整齐排开,鱼缸旁边两排菜池盖着白色泡沫板,生菜、空心菜、芹菜在种植槽里舒展着嫩叶,但菜的根须没扎在土里,而是泡在清凌凌的水里。
“这就是‘鱼菜共生’。我们这儿是养鱼和种菜‘搭伙过日子’,养鱼不用换水体,种菜不用添肥料,一水两用、循环种养、四季生产,亩产值可达25万元。”王鑫告诉记者,这样养出的鱼没土腥味,肉质紧实,种出的菜带着自然鲜脆,口感特别好。项目二期预计在今年9月投产,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销售额将突破4000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带动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4万余元。
绿色赋能产业兴,“鱼菜共生”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康保县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产增收的新引擎。“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优则动能足。只有挺起绿色产业‘脊梁’,才能让康保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实、更有力量、更见神采。”这是康保县委、县政府的坚定信念。
绿色出行 康保智慧
绿色康保推动绿色出行,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新能源公交车37辆,开通城乡线路11条。“康保公交真公交,免费乘坐城乡跑。”县政府将公交车运营成本纳入财政预算,实现了全员全域免费乘坐,“公交公营”开通的不仅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更是一项铭刻在百姓心中的惠民工程。
康保县交通服务的升级不止于此。2024年,首批智慧公交站投入使用,这是中国联通驻康保县帮扶工作队依托技术优势,助力数字化交通运营的成果,也标志着康保百姓出行迈入智慧化时代。
智慧公交站配有遮阳棚、灯带、外置监控、加热座椅等,站牌与手机App等终端实现“云端”对接,实时显示车辆到站时间、线路及方向,可自动语音报站。智慧公交站不仅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服务,还融入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通过将二人台、遗鸥等元素巧妙地融入智慧公交站的设计中,不仅展现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遗鸥之乡”的独特韵味,更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获得感。
“目前已建设智慧公交站厅18处、智慧站牌20处,更新候车亭11个,翻新候车牌62个,共计111个,覆盖县城所有区域……”康保县交通运输局城市客运管理所所长谈雁鸣介绍。智慧公交站的启用不仅优化了居民的出行体验,更推动了县城的数字化管理运营水平,公交免费、智慧站点让居民出行“乘”心如意直通远方。
一路欢歌、一路故事、一路风景、一路新闻,首届草原天路自驾游暨媒体采风活动在康巴诺尔湖畔圆满落幕,一场从湿地到湿地的奔赴,丈量的不仅是地理上的里程,更是在探索人类文明回归自然、重塑价值的深度。在康保建县百年之际,这座“中国遗鸥之乡”以湿地重生、城乡共融的鲜活实践,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写下绿色注脚。
长城新媒体张家口记者站
康保县委宣传部
康保县融媒体中心
联合策划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