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进入“AI 时代”!济南用本地数据“喂养”模型,给积水风险精准“画像”

  • 0人浏览   2025-08-13 07:23:00

8月8日,工作人员在济南地铁调度控制中心监测地铁线路运行情况。(□记者 张瑞雪 报道)

严守入口

地下空间出入口处设置台阶或反坡,减少入侵水量;准备沙包沙袋、防淹门、挡水板等防水设施,堵截暴雨洪水

排水除涝

若洪水突破出入口,地下空间内预置的排水泵和潜污泵可将积水抽排至市政雨水管网,防止内部水位上涨

安全疏散

应急处置人员引导人群通过安全通道向地面或应急避难点疏散,利用广播系统指引方向

今年4月开始,济南年轻的地铁站站长李晓瑜就进入了紧张的“备考”状态,“以前防汛演练6月才开始,今年前置了2个月,演练的频率能达到一周一回。”

济南地形呈南高北低走势,一旦发生强降雨,雨水将快速向北部低洼区汇集。李晓瑜所在的天桥区济泺路中心站正位于汇水区,由此在防汛地图上被画为重点,反复演练成了家常便饭。

水往低处流,地下空间和低洼路段的防汛成熟度,关系着城市能否在面临暴雨时维续正常运转,也是对城市防汛韧性的“压轴”考验。

地铁口的三道防线

一个地铁站的出入口,有几道抵御洪水的“机关”?

来到济南地铁2号线的济南站北D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手边的大铁皮箱子,“防汛物资”四个大字很是醒目。它的学名叫防汛沙箱,里面是防雨布和60个防汛沙袋。

左手边的墙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铁皮盖子,里面是地铁口电动防洪挡板的开关。开启后,一道1米高的防洪挡板将从出入口的地下升起。

如果真的遇到极端情况,洪水突破了出入口的沙袋和防洪挡板,向站内冲去,那么又会遇到楼梯底下的横截沟。它表面像箅子一样布满密密麻麻的孔洞,“横截沟底下是积水坑,里面内置了两个水泵,会把水泵到市政管网里。”李晓瑜介绍。

此外,在各个地铁出入口的台阶处,还有一红一黄两道预警线。黄线涂在距离出入口三级台阶的地方,红线距离出入口一级台阶。如果洪水漫到黄线,该地铁出入口将会封闭;当供乘客安全通行的出入口少于2个时,整个地铁站都会关闭;如果水漫到红线,将采取单线路停运的临时举措。

李晓瑜表示,济南地铁的所有站点都建立了防汛联络机制,选取了就近且地势较高的场所为避难点。以2号线济南站北为例,旁边的K88名泉广场2楼就是避难点,理想状态下,撤离到避难点的时间约为2分钟。另外,地铁内部仓库备有雨披、雨衣、救生衣、移动水泵等应急物资,甚至还有皮划艇等救援装备,以应对极端雨势。

地下车库、人防商城等地下空间的防水工程与地铁类似,大致可分为防水、排水、疏散三道防线。

防水就是严守入口。工程设计上,地下空间出入口处一般设置台阶或反坡,以减小入侵水量。在物业运营上,工作人员往往会准备沙包沙袋、防淹门、挡水板等防水设施,堵截暴雨洪水、防止倒灌,减慢洪水流入速度。

排水就是清淤除涝。当洪水突破入口防线或内部出现渗漏时,积水将汇聚至地下空间的最低处。这时,预先设置的底部排水沟、集水坑和排水泵开始发挥作用。排水泵和潜污泵会将积水抽排至市政雨水管网,防止内部水位上涨。

疏散就是一个“人往高处走”的过程。应急处置人员将引导人群通过安全通道向地面疏散,利用广播系统指引方向,并优先协助老人、儿童等撤离。

骑手的低洼关卡

地下空间严阵以待,低洼路段也易积水成河。“险关”之下,仍有许多人需要“突围”。外卖骑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身影。

“看雨势大小,看路程情况,也要看订单价格。”谈起雨天是否接单,一位美团乐跑骑手道出了关键。

“小雨不用防,大雨防不住”,是骑手们的共识,这也决定了他们的装备相对简单:一件雨衣护住人和车,一个防水袋保护手机和充电宝,便是多数骑手的“雨天标配”。遇到时间紧且积水深度难测的路段,有时只能冒险“硬闯”,设备故障和事故风险概率也随之增加。

对路况的把握是骑手的“闯关资本”。他们通常以住处为原点,活动在半径5公里内的区域,对周围低洼地段积水点、易堵路线了然于胸。这种经验能帮助他们预判当天能否接单、接多少单和可能遇到的风险路段。“经验很重要。”一位众包骑手举例,“有些单子显示距离很近,但实际上要穿过积水涵洞,硬过有危险,绕路又太远。”

订单价格是骑手最敏感的“关隘”。虽然平台在恶劣天气会推出天气补贴和激励金,但这种动态加价是订单积压导致的被动调整。另一方面,“恶劣天气”的定义权在平台手中。虽然顾客对雨天超时普遍宽容,但平台政策却在收紧——超时免责时限较过去有了一定程度的“缩水”,判定变严、申诉变难,成为多位骑手的共同感受。

骑手们的另一个共识是,近年来济南市内防汛响应速度越来越快。积水出现后,相关部门会及时到场处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骑手等群体的出行需求。

本地数据“喂养”

智慧防汛步入成长期

全新的智慧手段被寄予厚望——能够让城市在应对洪涝侵袭时感知更敏锐、决策更科学、行动更快速。

“今年是济南市头一年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水文预测,比如用AI模型去测算特定降雨量下,某个区域是否会积水、内涝。”济南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副主任韩惠山介绍,经由近几次结果的验证,水文大模型的预测精度“初步看还可以”,目前处于“成长”阶段,需继续“喂养”本地实操数据,以培养其独具区域经验的判断力。

于济南这座城而言,新旧城区错落是其人文景观的特色,但旧城区趋于老化的管网系统,与地铁等新建地下空间的“衔接断层”,亦可能成为目前地下防汛系统的“韧性考题”。

“新旧排水系统的衔接一旦断层,整体防汛效率就得降低20%~30%,连通它们很关键。”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王洪波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仍需借助智慧手段,系统性改造、跨部门协同和“一屏观全域”的智慧化调控,能够有效搭建新旧排水“通渠”。

愈加频发的强降水让拥有较多低洼区块的城市忧心忡忡,在王洪波看来,物联硬件“嵌入”低洼处,二者形成物理咬合,正是这类天然集水点的优选方案。他建议,济南市可在趵突泉、大明湖等低洼区部署智能传感器,结合泉水水位数据,能有效预判倒灌风险。

对于这场每年必答的城市防汛“韧性考题”,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教授张炯认为,难点聚焦三处:其一,是公众的防汛认知及参与度较低;其二,若要通畅而快速地处置汛情,市政、地铁、物业等各方权责的划分还待论证。

第三道“压轴”难题,则指向新旧技术工具的协调。张炯打了个比方,“你给一辆油车装上L4级智驾,给小灵通配上IOS,底层硬件和智能系统可能难以协同,理想效果也不会显现。”防汛体系的搭建面临同样问题,传统防洪设施与智能系统若无法协同,则难以发挥智慧效能。

王洪波认为,应考除了能力,观念亦影响深切,“从洪水来了再说,到洪水没来先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这是很大的认知转变。”(来源:大众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