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星轨自由”见证“北京蓝”

  • 0人浏览   2025-08-15 15:47:00

故宫午门星轨图。杜智广摄

晚9时,夜空晴朗,摄影师杜智广早早来到故宫午门前,选择中轴线位置,稳稳架好相机,将镜头对准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设置连拍张数无限,拍摄2-3小时……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璀璨星轨照片就此诞生:流星划过夜空,与雄伟的宫殿建筑完美结合,呈现出斗转星移的震撼画面。

“能捕捉到这个绝美瞬间十分不容易,因为拍星轨需要天气好、通透度高等许多苛刻的条件。”杜智广说,这也是北京这些年空气质量改善的一个直观写照。

“能在家门口拍到星轨,那该多好啊”

十年前,在城区拍到一张星轨图绝非易事。杜智广回忆,每年春天都会经历沙尘天气,冬天空气里还弥漫着煤烟味儿。

杜智广通过同一点位照片对比,见证北京环境变化。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几年前拍摄的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上呈现的天空是灰蒙蒙的,“那时空气很差,通透度也很低。”

杜智广每天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预报,他盼望着明天能迎来一个蓝天白云的“好天儿”。

那些年,老杜经常跑到怀柔、密云、延庆等远郊去拍摄,返回市区天都快亮了。有时为了铺捉到最佳画面,他甚至驱车前往河北,往返近300公里。

“能在家门口拍到星轨,那该多好啊。”这成为一名摄影“发烧友”最大的心愿。

从“五颜六色”到“绿意盎然”的日历图

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用两块从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仪上取下的滤膜,展示了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果。

“滤膜就如同家中空气净化器里的滤芯一样,2015年的滤膜吸收了太多PM2.5,因而是灰黑色的;到了2024年,滤膜就变成了灰白色。”黄润秋表示,十年间,北京的PM2.5浓度降幅达62%,滤膜由黑变白,见证了蓝天保卫战的成果。

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也存放着亮相“两会”的“同款”采样滤膜。每天,技术人员会通过布设在北京市各区的手工监测点位,收集空气中的PM2.5,为北京大气环境做“体检”。

技术人员还通过自动监测点位以及覆盖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的大气网格化监测设备,实时测量空气中的PM2.5,有效支撑北京市大气精细化监管。

为助力“精准治污”,北京市创新实施“三监”(监管部门统筹调度、监测部门智慧感知、监察执法部门精准执法)联动机制,其中的“三监”联动大模型就搭建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在监测中心大气“三监”联动精准治污调度平台上,清晰显示着各类信息数据。屏幕左侧是实时空气质量和未来预测预报结果,屏幕中间汇聚气象数据、污染源数据等,屏幕右侧展示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环境高值四大类问题线索及精准治污调度的结果。

大模型如同精密的大脑,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线索。比如,大模型可通过重型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测技术,追踪北京市二十余万辆重型柴油车的排放状态,哪里车多、哪些车的排放状况异常等,实时尽在掌握。

这些海量且精确的数据是怎么拿到的?

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走在北京的路上,有时会偶遇一种造型特别的面包车,车顶布满各种采样管,这是在进行“大气走航监测”。空气吸入车内后,经监测仪分析,最快5秒就能生成数据,可反映车辆周边VOCs(挥发性有机物)实时浓度情况。

“北京市创新建成‘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的大数据监测体系。”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说,“传感器、走航、遥感等诸多技术手段如同‘三监’联动大模型的‘智能触角’,给大模型提供实时数据。”

沈秀娥表示,通过全面监测感知、智慧分析研判,“三监”联动大模型实现了大气环境管理高效精准调度,助推北京生态环境治理逐步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今年年初,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一张“2013年—2024年PM2.5级别日历图”,由4000多个小格子组成,每个小格子上的红、黄、绿等不同颜色代表了过去12年间每一天的空气质量级别。

图表呈现出从“五颜六色”到“绿意盎然”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历程,也揭示了北京大气监测技术的革新历程,从最初不被看好,到如今受到国际认可,被誉为“北京奇迹”。

“甭去远地儿了,就家门口拍吧”

近几年,杜智广明显感觉到污染天少了,好天气多了起来,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也给城市中的人仰望星空提供了更多机会。如今,杜智广在都市里实现了“星轨自由”,再也不用长途跋涉,披星戴月去拍片了。

北京通州大运河。杜智广摄

杜智广聚焦居住的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经过治理再现波光潋滟,曾经的化工厂蝶变绿心森林公园,污水处理厂变身科普休闲公园,乡村变得美丽宜居……

北海公园。杜智广摄

老杜相机里,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大片越来越来多,“这几年拍摄成功率越来越高,说明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了。”杜智广说。

十年间,杜智广拍摄的不仅仅是城市风光,更是记录了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轨迹。从过去拍星轨“等风来”,到现在“北京蓝”已成常态,摄影爱好者随手一拍都是大片。蓝天白云、晚霞满天、星河点点等,朋友圈里晒美丽大片的越来越多,成为北京空气质量十年蝶变的生动注脚。

最近,老杜坐地铁前往故宫拍星轨,踏踏实实拍到满意的作品后,还能赶上回家的末班车,既不耽误休息,也不影响第二天上班。

北京可拍摄的天气越来越多,老杜能经常接到约拍的电话——“杜老师,明天咱们去哪拍啊?”“甭去远地儿了,就家门口吧”。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北京多彩画卷正在徐徐铺展。(何晶茹、崔东、高星、李博)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