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许多农民,特别是地处深山老林的中青年村民陆续外出务工,村里除了几个留守老人,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面孔,不少小山村面临着“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尴尬。
光泽县司前乡清溪村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腹地,有着400多年历史。司前乡、清溪村两级政府用7年时间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从“留守村落”到“振兴标杆”的华丽蝶变。
三大历史难题制约,山村如何在地重生?
一是缺项目。山村底子薄、缺乏产业,也无法引进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为遥不可及的目标。
二是缺资金。长期以来,村财基本没有收入,村两委工资靠乡政府拨款。
三是缺人才。村里中青年村民外流严重,能人奇缺。
山村如何擦亮底色?村民动手美化家园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百年古村该如何“换新颜”?
清溪村虽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可是以前村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本地村民都不想在这里长期居住,更不可能有外地游客来寻幽觅胜、寻找乡愁。
2018年开始,司前乡、清溪村两级政府以缔造村民幸福生活为目标,从环境整治入手,将垃圾分类、乱砍滥伐等内容列入村规民约,组织村民改造住房、美化绿化庭院。1年后,清溪村家家染绿,户户花开,村道整洁,庭院雅致,宛如一颗隐匿在山林中的明珠,散发着质朴而迷人的光彩。
产业如何无中生有?跨村联建抱团发展
一穷二白的小山村,该如何谋划产业振兴?
400多年来,清溪村家家户户都有做豆腐的习俗,清溪豆腐是当地有名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挖掘世代传承的老手艺,无中生有地裂变出一个新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载体?
2023年10月,司前乡将豆制品作为清溪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抓手,创新“1+7”跨村联建模式,将清溪村与周边7个村联合起来抱团发展,成立光泽县灵秀清溪生态公司,采用“集体土地流转+公司+合作社”模式,打造从黄豆源头制种、示范种植、豆制品加工到食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
2024年11月,完成400亩大豆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并积极争取省级乡村振兴资金510万元,购买先进的磨浆机、煮浆锅、油炸锅、包装机等设备,建成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豆腐加工厂,采用古法工艺和现代机械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嫩豆腐、油豆腐、霉豆腐等豆制品,投产后预计每年为清溪村增加村财收入100多万元。
村财如何有新增长?借鸡生蛋借机做大
如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去年底,司前乡、清溪村两级政府充分利用清溪村的资源禀赋,统筹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利用地方专债6000万元,活化利用民居、旧村部、老校舍等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建成豆腐体验工坊、休闲民宿、康养绿道、骑行驿站、亲水平台、红茶文化馆、汉服馆等文旅设施,新建清溪漂流、生态步道、自驾营地、少儿研学营地、云麓栖野营地等自然景点,构建出“春踏青、夏漂流、秋登高、冬戏雪”的全季旅游业态。
今年夏天,很多外地游客慕名来到清溪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清溪村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细腻鲜滑的豆腐,以及远山、近水,一步一景,每一帧画面都定格在游客的相机里。
游客宋女士说:“我是从福州来的,这个地方远离城市喧嚣,能放松身心,找到乡愁,附近还有一些古庙、研学营地,我觉得整体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游客郑先生说:“这里漂流特别好玩,还分深水区、浅水区、急流区、缓流区,水特别清澈,我感觉自己是在矿泉水上漂流。”
从“好风景”走向“好经济”,百年古村蜕变成炙手可热的新景区,今年清溪村已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0多万元,预计为清溪村增加村财收入10万元。清溪村先后荣获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等称号。
村民如何富裕起来?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促使村民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该如何答好村民增收这道必答题?
豆腐加工厂投产时,司前乡、清溪村两级政府要求招工坚持本地人优先,先后吸引30多位村民返乡在豆腐加工厂及相关产业链上就业,实现挣钱、带娃、照顾老人、务农“四不误”。
“我们有员工40人,90%是本地人,月工资多的6000元,少的也有4000元。”厂长郑毅说。
在大豆示范种植基地,十几名村民正在田间穿梭,不断翻地、打窝、播撒种子、用泥土填埋种子,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从种植、管护到采收,需要大量劳动力灵活上班,为70多名返乡村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年增收共35万元,村民腰包鼓起来,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清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协兴说。
随着清溪村旅游火爆起来,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共享乡村振兴成果,延续400多年的烟火气正在回归,幸福笑容挂在村民脸上。
仅仅漂流一个项目就吸纳了21位村民参与,其中4位村民办起了农家乐,8位村民成为安全员和皮筏艇搬运员,9位村民则负责售卖农特产品。
村民傅水财说:“在我们这个年纪,能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以前我们真是捧着金饭碗外出讨饭吃!”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清溪村却早已不是那个曾经落寂的小山村了,现在的清溪村正在大步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司前乡党委书记何坤说:“未来清溪村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成集生态康养、文化研学、红色教育、户外休闲于一体的光泽文旅新地标”。
(邱霖∣编辑:中国日报社福建记者站 胡美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