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记者 王佳辉 通讯员 卓璇 金贤芳 陈潇蒙
昨日上午,在江北慈城走马街商业广场的美团站点里,一名年轻骑手的手机突然黑屏,急得额头冒汗。站长商磊一把接过手机,熟练地找来吹风机对着充电口吹了几下,同时拨通客服电话申诉接单异常。没过几分钟,手机重启成功,申诉也顺利通过。
这样的“小事”,商磊每天都要处理好几件,在他这里,似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五年前的商磊,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印染厂的打样员、夜市里的炒面摊主、开了又关的汽车美容店老板……他在不同行业间辗转,就像一艘没锚的船。
生活最困顿的时候,他看到了招聘外卖骑手的信息,咬咬牙报了名。高强度的配送工作,反倒成了治愈他内心迷茫的良药。“每天从早跑到晚,累得一沾床就睡,根本没时间胡思乱想。”商磊笑着说。
就这么跑了四五年,他不仅慢慢还清外债,还在一次次穿梭街巷的配送里找到了踏实感。“每次把热乎乎的餐饮送到顾客手里,听一句‘谢谢’,心里就像被暖风吹过,特别敞亮。”他说。
从一名普通骑手到站长助理,再到独当一面的站点负责人,如今的商磊总爱向年轻骑手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以前也迷过路,但跑起来就不慌了。干这一行,不怕你起点低,就怕你不肯动。”
商磊的办公室永远敞开着门。这位管理着70多名骑手的站长,日常工作远不止调度订单那么简单——他更像是一个“大家长”。谁家里孩子生病需要调班,谁送单时受了委屈,谁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他都一一记在心上,挨个关心。
前几年的一天深夜,他接到一个电话:“哥,能不能……借我20元钱?孩子饿了,想给他煮点米糊。”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哭腔,混着婴儿微弱的咿呀声。原来,这个电话来自站点里的年轻骑手小李,他背井离乡来这里打工,孩子才三个月大。那天他家里彻底断了粮,生活十分窘迫。
挂断电话,商磊揣着家里没开封的奶粉就往小李家赶。到了小李家,他顺手从钱包里抽出3000元钱,一边塞给小李一边安慰道:“别哭,男人得扛事。好好跑单,日子会好起来的。”
果然,没多久小李就还清了向朋友借的钱;次月,一家人就换了间敞亮的出租屋。如今的小李月收入稳定,每次见到商磊总说:“哥,那回没有你拉我一把,我真不知道怎么撑过去。”
站点里的骑手小张对记者说:“磊哥从来不说大道理。他总说‘我以前也这样,后来慢慢就挺过来了’,就这一句话,比啥都管用。”在骑手们的心里,商磊敞开的办公室,就像随时能休憩的温暖港湾。
几年前,初到宁波时,商磊刚经历事业挫败,总觉得在异乡与人不好打交道。但甬城的点滴温暖,慢慢融化了他心里的坚冰:冬天去骑手驿站歇脚,工作人员递来一杯热水;炎炎夏日,志愿者提着绿豆汤送到站点;送餐时和顾客起了小争执,辖区民警耐心调解……
“慈城景明社区的励书记第一次联系我时,我还挺不好意思的。”商磊说,“打了几次交道后发现,她是真的关心我们骑手。”后来,励书记的电话被他存进了手机的“重要联系人”,社区组织包粽子、送春联等活动,他总是带着其他骑手积极参加。
而让商磊真正在这座城市扎下根的,是宁波为新就业群体织起的“关爱网”。慈城的数个骑手驿站里,微波炉、空调、医药箱样样齐全,成了风雨里的“避风港”;解放路上的亿万客餐厅、老街口的包子铺等80多家“甬爱商家”,每天为骑手就餐打折;看病也不用愁,“云诊所”搬进驿站的计划已提上日程。更让骑手感到暖心的是,慈城相关部门还帮他们解决了小区大门难进的问题。
被这座城市暖流包围的商磊,总想着把这份暖意传出去。今年,他带着站点的骑手们接过了“古城青春骑士”的聘书,从此,他们多了新身份——环境督导员、老人关怀员、民情反馈员。
骑手们在送餐路上顺手拍下路面积水的照片,转头发给社区工作者;遇到独居老人提着菜篮子,主动停下来,搭把手帮忙送到家;发现商家门口的共享单车倒了,弯腰扶一把再继续跑单……一个个穿着各色骑手制服的身影,成了这座城市流动的风景线。
来源: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