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信用代证”应用场景

  • 0人浏览   2025-05-14 07:04:00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数据局印发通知,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简称“信用代证”)。一份报告替代一摞证明,体现了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过去,经营主体办理行政审批等各项事务时,常被要求提供各领域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动辄耗时数月。这不仅增加经营主体成本,且容易造成行政资源重复消耗,还出现过“奇葩证明”“循环证明”怪象。推行“信用代证”,是减证便民与信用赋能的深度融合,对提升行政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信用代证”在地区试点中,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此次全面推行特别提到要建立跨省互认机制,意味着一份报告将实现多地通用,意味着建立了一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信用纽带,是破除地域分割、促进要素流动的有效举措,也为更深层次的跨省通办改革打下基础。

通知要求,地方政府产生的信息要加强归集共享,中央国家机关产生的信息要推送给省级相关部门。这不仅是中央与地方数据的“纵向贯通”,也有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部门数据的“横向整合”,折射出我国数据治理格局更加健全,数字政府建设底层支撑更加稳固。

通知还提到,建立数据异议反馈、核查修正机制,对于已修复的信用信息,专项信用报告应予以展示并标注“已修复”,还鼓励各地探索信用承诺制。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既强化信用约束,又给予纠错空间,体现出宽严相济的治理温度。

眼下,全面推行“信用代证”还面临一些难点,比如地区之间的标准差异、信用信息的安全风险等,需要相关部门在技术上做好安全保障,在制度上完善数据管理,在社会中加强宣传引导,让信用主体充分知晓和享受便利。同时,进一步拓展“信用代证”的适用对象,如更多社会组织和自然人,拓展更多适用场景,如融资授信等市场交易活动,推动全社会营造知信、用信的良好氛围,让信用红利和市场活力更充分释放。(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诗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