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智造”展现创新实力

  • 0人浏览   2025-05-25 10:20:00

□本报记者 周姿杉

仿人机器人通过手机实现无穿戴控制、AI数字员工在文旅场景中讲述龙江故事、水稻智能加工技术创造经济效益10多亿元……科普互动体验与科技成果展展出的36项创新成果,在黑土地上书写着科技强国的“龙江答卷”。该展览是24日举办的2025年省科技活动周暨科技成果转化月启动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串联起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经济等多领域突破,集中展现“龙江智造”的创新实力,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迈向产业一线。活动现场通过“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场景,生动勾勒出我省蓬勃的科创力量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蓝图。

AI智变:从实验室算法到民生场景的智能跃迁

“小白,小白,可以倒立吗?”在科普互动体验区,BabyAlpha机器狗正用灵活的四肢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近100种表情和40多种仿生行为引得参观者阵阵惊叹。“这款智能四足机器人,能自主构建家中地图,实现巡逻避障、远程遥控等功能,支持10种音色、6种性格的个性化定制,让科技以‘宠物伙伴’的形态融入日常生活。”哈尔滨蔚蓝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品牌文化传播负责人刘晓慧介绍。

展区内,数字员工正在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历史。“这款1:1真人复刻的虚拟数字人不仅拥有高清显示屏,更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渲染算法,实现‘视+听+想+说’的多模态交互。”黑龙江起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行政助理贾波边操作边介绍,通过千亿大模型和知识图谱构建数字员工的“AI大脑”,可根据不同行业应用场景灵活自由地设计对话内容,实现数字人“栩栩如生”的毫秒级驱动。

哈工程信通学院研发团队负责人苍岩带来的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融合技术,展现了AI在实体经济中的深度应用。“这套系统通过‘看一眼’智能监测,攻克了生猪养殖中的疾病预警难题,助力数字化无人厂实现缺陷智能检测。从工业制造的精密质检到畜牧业的智慧养殖,我们的技术始终聚焦‘民生刚需’与‘大国重器’双线发展。”苍岩表示,这种“工业质检—农业应用”的跨界实践,正是哈工程支撑黑龙江省“稳工业、强农业、促创新”战略的生动注脚。

机器人突围: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智能攻坚

“举起手臂,机器人同步抬手;做出挥手动作,机器人精准复现。”在哈工程仿人机器人展位前,2.0版本的无穿戴式控制技术引来掌声连连。“只需一部手机,摄像头捕捉人体动作生成骨架图,通过蓝牙传输至机器人,即可驱动关节舵机实现实时交互。第一代系统利用KINECTV2体感传感器,第二代则将算法集成到手机APP,仅靠普通手机摄像头结合影像处理技术,就能完成实时人体姿态数据评估,极大降低了操作门槛,拓宽了应用场景。”技术负责人刘明烁说。

在生态治理领域,哈工程学生团队研发的草方格机器人开启了智能化治沙新模式。这款由追光、插草、行进和送草四大机构组成的设备,采用光强—PID双闭环控制算法,日均铺设草方格400平方米,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我们创新性地采用了智能追光系统,关键部件寿命超过3000小时,单台设备可替代8人~10人工作量。”学生张佳明介绍,该机器人已完成200小时实地验证,面对我国261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面积,按5%治理需求测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级,兼具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

从工业生产到生态保护,机器人技术在龙江呈现“多点开花”的创新态势。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从实验室原理验证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链条,更通过“高校研发+企业转化+场景落地”的模式,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智能化、模块化、规模化发展,为黑龙江省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机器动能”。

多领域突破:从技术攻关到赋能产业的创新探索

航空航天领域,哈尔滨星网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的霍尔电推进系统是一款紧抓未来卫星推进系统发展趋势的“核心产品”。这款由哈工大电推进团队20多年技术积累的产品,可增加卫星的使用寿命,降低卫星的发射成本。

生物经济领域,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的药食同源健康食品研发成果展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魅力。“以桔梗、黄芪、大豆等为原料,我们研发了80余款具有辅助降血脂、改善便秘等功能的健康食品,其中‘祖研酵豆’技术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副研究员张俊威介绍。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稻适度加工技术实现了“舌尖上的科技革新”。“传统水稻过度加工每年造成我省损失约20亿斤,我们融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研发的智能加工设备可使水稻减损5%。”智慧农业与低空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李冰介绍,该技术通过精密传感器视觉检测与华为物联网技术,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控,已在黑龙江省多地落地,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多亿元。这不仅是加工工艺的突破,更是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与农业交叉融合的新领域探索。

此次展出的36项成果不仅是我省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更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的有力见证:政府搭建创新平台、高校输出技术支撑、企业推动成果转化、用户反馈需求导向,形成了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生态系统。这些“可触摸”的科技成果充分彰显,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黑龙江正以“矢志创新”的姿态,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硬核动力”,让创新之花在黑土地上结出更加丰硕的产业硕果。

相关推荐